第十一章 论品行的差异
霍布斯说:我们要认识到,今生的幸福不在于心满意足而不求上进。旧道德哲学家所说的那种极终的目的和最高的善根本不存在。欲望终止的人,和感觉与映象停顿的人同样无法生活下去。幸福就是欲望从一个目标到另一个目标不断地发展,达到前一个目标不过是为后一个目标铺平道路。所以如此的原因在于,人类欲望的目的不是在一顷间的享受一次,而是要永远确保达到未来欲望的道路。因此,所有的人的自愿行为和倾向便不但是要求得满意的生活,而且要保证这种生活。
【这话不全对,涅槃—炼虚合道可以称为最高的善。
这是泯除人我,超越时空,证悟生命永恒无限的崇高境界(成道后,人会找寻记忆,了却因果)。
涅盘不是生命的完全寂灭,不是对最宝贵的生命的厌恶与弃绝。涅槃是欲望的暂时终止,但不是永远终止(这是静态的至善)。
而在三界之外,从一个目标达到另一个目标,从一个阶梯上升至另一个阶梯,满足生命的所有欲求,同样是最高善的一部分(这是动态的至善)】
霍布斯说:我认为全人类共有的普遍倾向是,得其一思其二、死而后已、永无休止的权势欲。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并不永远是人们得陇望蜀,希望获得比现已取得的快乐还要更大的快乐,也不是他不满足于一般的权势,而是因为他不事多求就会连现有的权势以及美好生活也保不住。因此,权势至尊的君王便要在国内致力于通过法律、在国外致力于通过战争来保持其权势。办到这一点之后,新的欲望又随之而起。
财富、荣誉、统治权的竞争,使人倾向于争斗、敌对和战争。竞争的一方达成其欲望的方式就是杀害、征服、排挤、驱逐另一方。对赞誉的竞争使人倾向于厚古而薄今。因为人与生者竞而不与死者争,对死者赋与过当之誉,就可以使生者之荣相形见绌。
追求安逸与肉欲之乐的欲望使人服从一个共同的权力。反之,贫困、倔强的人则对现状不满。
热衷于兵权的人都倾向于继续战争,并为此而挑起事端,制造叛乱;因为战功之荣,除征战以外是无法获得的,而要挽回败局,除了卷土重来,也别无希望。
爱知识以及艺术的欲望也使人倾向于服从一个共同的权力,这是由于希图安闲的欲望。
尘世之誉,作为乐事而言,在死后要不是被淹没于天堂上难以言喻的乐趣之中,便会由于地狱极度的痛苦而被消灭,对于一个人说来是没有意义的。但这种声誉却决非虚设,因为人们从预见这种声誉并预见其后裔将由此而获益之中,就可以感到一种眼前的快慰。
霍布斯说:
“从自己认为是同等地位的人处获得难望报偿的厚惠,使人表面上敬爱,而实际上则隐恨在心。这就像是使他处于一个绝望的欠债人的状况,由于不愿意见到他的债主,暗地里希望他去到一个再也见不着的地方。因为恩惠使人感恩,感恩就是羁轭,无法报偿的感恩就是永世无法摆脱的羁轭。”
【对“升米恩,斗米仇”的奇特现象,中国人解释说:当一个人快被饿死的时候,你给他一升米,他会把你当作恩人。可你要给了他一斗米,他就会想,既然你出得起一斗米,就能给我更多,你要不给我,那你就成为我的仇人了。
或者解释说,你在危难的时候给人很小的帮助,人家会感激你。但如果你持续这样下去,接受救济的人,就会形成依赖性,习惯了你的接济,你不再救济他,他就会对你记仇。
霍布斯的解释无疑更加正确。——升米可报(也可以不报),斗米难偿,而所有人,都是不愿意欠债,亏负于他人的,这会令他良心不安。】
但从我们认为是尊辈的人方面受惠则使人生敬爱之情,因为这时感恩已经不是新的压力,而是愉快的接受。愉快的接受就是人们所谓的感激,这对感恩者说来是这样一种尊荣,以致一般都把它认为就是一种报答。
【上帝、佛祖或者皇帝给我们恩惠,我们就不会感到有这种压力。我们只要怀有感恩之心就足够了——没有人认为你可以报答上帝的恩惠,也没有人认为你一定要报答上帝的恩惠。】
恩惠虽来自平辈或地位较低的人,只要有希望报偿就使人生爱;因为在受惠者心目中,这种感恩是一种相互的帮助和服务,于是就产生一种在施惠上互相超过的竞争。这是一种最高贵和最有益的竞争。
【能够经常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服务,就能维系友谊。】
加害他人超过其所能或所愿弥补的程度,将使害人者恨受害者,因为他必需预料到的,不是报复便是怜宥,这两者都是令人生恨的事。
【这就是日本侵略者及其后裔对中国人的真实态度——他们之所以继续仇恨中国人,是因为他们对中国人的加害,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所能或所愿弥补的程度。一想到自己犯下的那些滔天大罪,他们就身在尘世,心在地狱,生不如死。】
不自信其智敏的人在动乱中比自以为聪明或有权术的人更能获得胜利。因为后者喜欢商量计议,而前者则将由于怕上圈套而先下手。动乱中始终在战区内结集并利用部队的一切有利条件的战略,比任何智谋所能策划出的都强。
【朱元璋没有文化,一贫如洗,却可以让许多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为自己服务,就是这个道理。在大动乱中,必须行动坚决,说干就干,一次行动胜过一打纲领。】
在政治事务方面坚决自信其智慧的人是会有野心的。因为不在议会或行政方面任公职,具有智慧的荣誉就会失去。这样说来,言谈侃侃的人都偏于有野心,原因是口才在他们自己和别人看来都是智慧。
【当时的英国,议会独大。】
怯懦往往使人犹疑不决而坐失行动的良机。如果一个人遇事斟酌,到采取行动的时刻临近时还看不清怎样做最好,那便说明采用哪种方式在动机上的差别并不大。因此,这时还不决定便是掂斤播两的计较琐事而坐失时机,而这就是怯懦。
【这就是霍布斯的高明之处。如果需要采取行动时看不清楚怎样做最好,那就任选一种方案,立即付诸行动。
“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孤疑”,是因为“兵之情主速”,战机稍纵即逝——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千载难逢的良机转目即逝,如不果断作出决定,不仅会后悔莫及,甚至会导致全军覆没。故为将者必须果决。】
节俭在穷人虽然是美德,但却使人不适于完成需要许多人的力量来一起完成的事。因为他们的努力要用报酬来哺育和保持活跃,而这样则减弱了他们的努力。
【节俭是人的美德,但不是神的美德。君主对国家的用度过于节俭,变成一毛不拔的守财奴,像道光那样,国家就会死气沉沉。】
有口才而又善于逢迎,就会使人相信这人,因为前者是假象的智慧,而后者则是假象的仁爱。如果再加上善于用兵之名,就会使人们去归附和服从具有这两种品质的人,因为前二者保证人们不会受他的伤害,而后者则保证人们不会受外人的伤害。
【霍布斯在影射谁?是克伦威尔吗?】
缺乏学识,也就是对因果关系无知时,就会引导人们或甚至强制人们去依赖旁人的意见和权威。因为所有与事实有关的人,如果不倚靠自己的意见,就必需倚靠自己认为聪明胜过本身而又看不出为什么要欺骗自己的别人的意见。
【这是很自然的。为了心安,所有人都需要答案。】
对语词意义的无知就是缺乏理解,这种情形不但会使人去信赖自己所不知道的真理,而且也会去信赖错误,甚至连自己所信赖的人的荒唐话也会相信,因为不彻底理解语词是既不能识别错误,也不能识别荒唐话的。
【人类的错误,大半由于这一种原因。】
不知道权利、公平、法律与正义的原始结构和成因时,就会使人把习惯和先例当成行为的准则;以致认为习俗所惩罚的事就是非正义的,而对自己能够举出例子或先例说明是习俗所不加惩罚或加以称誉的事则认为正义的。
【这是中国人的特性之一。崇尚权威,人云亦云。缺乏批判精神和创造力。】
霍布斯说:
诡辩者忽而讲习惯、忽而讲理性,只看怎样对自己合适。当自己的利益需要时,他们会放弃习惯,而一遇到理性对自己不利时,他们又反对理性。这就是为什么是非之说永远争论不休,有时见诸笔墨、有时诉诸刀枪的道理。
好奇心引导人们从考虑效果而去探索原因,接着又去探求这原因的原因;一直到最后就必然会得出一个想法:——某一个原因的前面再没有其他原因存在,它是永恒因,也就是人们所谓的上帝。因此,要深入研究自然原因,就不可能不使人相信有一个永恒的上帝存在;只是他们心中不可能存在符合于神性的任何神的观念……同样的道理,人们根据这个世界上可以目见的事物以及其令人称羡的秩序可能想象到有一个原因存在,这就是人们所谓的上帝。
【上帝是永恒因,是第一因,是万有的源头。人们根据自然界的井然有序,根据生物密码的神奇莫测,根据人体的美丽绝伦,都可以推测出上帝的存在。】
还有些人…由于不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可以大大地为福为祸,于是他们设想并自行假定有若干种不可见的力量存在…急难时求告、称心遂意时感谢,把自己在幻想中创造出来的东西当成神。用这种办法,人们根据其千差万别的幻想,在世界上便创造了无数种不同的神。这种对不可见的事物的畏惧便是每个人自己称作宗教的自然种子…有些人看到了之后便把它加以培植和装饰使之成为法律,同时还根据自己认为怎样最能统治别人并能最大限度地使用他们的权力的方式,对未来事件的自然原因任便加上自己编造的说法。
【霍布斯对宗教的这种粗糙解释,此后被一些人接受,被马克思、恩格斯接受,最后传进了中国,迄今蛰伏在许多人的大脑中。
——这种人看见信仰者,大为恼怒,动不动就会祭出神棍的大帽子,指斥他们迷信。】
有人感叹,现在好多人看到信神的就有优越感,好像高他们一等,有多有见识。实际上:
【他们大半都是些心浮气躁,头脑简单的蠢人。其余的则是由于各种原因,与神无缘。
各种层出不穷的灵异事件,可以使我们意识到鬼神的存在,但真正的信仰,高级的宗教事实上建立在神迹和神通之上,建立在修炼者对天国和佛刹的天眼直观之上。
霍布斯的认识,欧美思想家的认识,基本上还停留在这两种认识中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初级阶段。】